刘墉·阳谋高手

作者:纪连海

刘统勋除了弹劾张廷玉之外,还为乾隆皇帝在“三立”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立”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作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此议一出,深为后人所赞同,并不断激励着后来人积德行善、建功立业,形成高尚进取、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

中国当代有一位相声名家马三立老先生,那“三立”的解释便是这几个字,看来马先生是做到了。

问题在于,“立德”、“立功”和“立言”,它们指的是什么内容呢?

首先,所谓“立德”是就人的政治、思想而言的,指的是你作为皇帝来讲,你要有德行,你要时刻把百姓装在心间,你要处处为百姓着想。你要知道什么叫君民关系,是一种舟和水的关系,你要知道百姓“既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对老百姓要恩惠,这就是立德。

其次立功。立功这一点就稍微有点儿扩张的味道,在你的统治时期,疆域要很广大,你要守得住疆土,你要守得住祖宗给你留下来的基业,而且你还要继续不断对外扩张,你这个疆土不是守住就得了,而是要继续扩大,这个叫立功。

再次立言。立言是就你在文化艺术事业上来讲。不光你皇帝自己诗、书、画都要好,而且要在你的统治时期,让全国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让所有的文人、知识分子肯定你、夸赞你,这就是立言。

我们刘统勋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无非也就是说他能够明白乾隆皇帝在想什么,不但明白乾隆皇帝在想什么,而且要想乾隆皇帝之所想,急乾隆皇帝之所急,做乾隆皇帝想做不能做的事,为乾隆皇帝分忧解难而已。在这个方面,我们说刘统勋应该是做得很好了。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受到如此赏识。

我们首先来讲讲刘统勋受到乾隆皇帝赏识的具体原因。说起刘统勋受到皇帝的赏识,那可以肯定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刘统勋的所作所为还是得到了皇帝的首肯的,他对于皇帝的研究应该说是比较深刻的。那这里我们就要看到,乾隆皇帝他的内心世界里到底在想什么呢?其实说起乾隆皇帝的所作所为,他的所想,无非是我们上面说到的“三立”而已。

我们首先来看,刘统勋为乾隆皇帝的立德方面所做的工作。这一点,《清史稿》都不敢否认,《清史稿》在简单记录刘统勋的一生之后,特地用重笔介绍了刘统勋为皇帝立德所做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他改变了清朝官吏统治百姓的一个办法。

清朝,清军入关的时候他毕竟是满洲人,他对汉族人有些不太相信,所以在清初,每个官员到地方任职的时候,都要带自己的亲信,带好几十个人去地方做官去。你皇上派的是我一个人,我要带好几十个,为什么?我对当地所有的官员,我都不相信,我想办什么事的时候,我就用我的亲信去办事。

这样就容易出现一种问题,出现了私党。这些人只知道这个官员,不知道皇帝,致使钻营之风大盛,吏治不断败坏。时任刑部侍郎的刘统勋发现这种情况以后,立即在乾隆二年(1737年)上书乾隆皇帝,建议除河工、军前效力等职以外,一律不准“奏带”,以杜绝这种任用私人、培植亲信的弊端。皇帝准奏从行,使这种积习已久的弊端有所收敛。刘统勋反对官场上任用私人委以肥缺的议论,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他的第二件事,乾隆皇帝得到户部上奏。户部上奏说什么呢?户部上奏说现在有很多地方夸大其词了,其实是言重了,有很多地方主管钱粮的官员不负责任,贪污腐化,不干正事,所以呢,建议把这些官员统统撤掉。

当时乾隆皇帝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当即就决定什么呢?他做得有点儿极端,当即就决定,把这个主管钱粮的官员,乃至全国主管钱粮的官员统统撤回来,把这个职位撤掉,我换另外一批人去!另外一批人是什么人呢?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的,现在我们应该叫秘书,他那时候叫笔贴式,换上他自己的贴身秘书去!

但是乾隆皇帝又在思考:自己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呢?于是乎,一时还拿不定主意的乾隆皇帝赶忙招呼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前来问话。

当时的刘统勋已经七十多岁了,确实是老了,他面对这种情况,沉默了半天,没有说话。最后,他跟皇上说了一句话:“我有点儿老了,这件事您别今天问我答案,我一时半会儿回答不了您,我先回家,我给您想想,您别着急,您明天再问我,我明天一定给您一个回复。”

你现在所看的《刘墉·阳谋高手》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刘墉·阳谋高手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