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孙权正式把大本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移到秣陵,改名为建业,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此后一段时间,孙吴的政治中心就放在了这里,孙权以后还将在这里称帝。

孙吴最早以吴县(苏州)为基地,后来迁到京口,现在又迁到建业,战略重心一步步靠前,目的是在长江一线与曹操展开争夺。孙权在长江边上的石头山(今清凉山)上筑城,号为石头城,以此扼守长江的咽喉。

孙权迁址于建业的想法早就在规划中,为了保障建业上游的安全,一年前,孙权接受吕蒙等人的建议,在距建业上游数百里处的濡须口修筑了一处军事要塞,即著名的濡须坞。

曹操目前以合肥新城为进攻孙吴的基地,合肥新城与长江之间隔着巢湖,这是一片比现在面积还要广阔的水域,在巢湖与长江之间通有一条河,名叫濡须河,史称它发湖于巢湖,流入长江。

合肥新城有一条叫施水的河与巢湖相连,也就是说,战船由合肥新城出发,经过施水、巢湖、濡须水,可以很轻松地到达长江,成为曹魏的一条黄金水道,这也就是刘馥当年花大力气修筑合肥新城的原因,合肥新城的地理位置对曹魏来说太有利了。

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孙权想在江北修建一处军事基地,他看中的地方是濡须水的入江口,即濡须口。据《吴录》记载,孙权想在此修建军用码头(坞),但是大部分将领认为在长江对岸修工势没有必要,孙吴擅长的是游击战,上岸杀敌,转身上船,有没有固定的码头无所谓(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在孙权手下担任副军长(偏将军)的吕蒙认为修建这个军用码头十分重要,他说:“打仗有胜就有败,如果打了败仗,仓促之间都来不及上船(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于是孙权下决心修筑濡须坞,作为建业上游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濡须水流入长江的地方两边都是山,孙权依托它们夹水筑城,下了很大功夫,把濡须坞修筑得很坚固,同时储存大量军用物资,来抵御曹军的进攻(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濡须坞成了一把锁,牢牢地锁住曹军入江的门户,让曹军手中的黄金水道发挥不出作用。

孙权在江北修建的军事基地也成为在扬州的庐江郡、九江郡一带拓展势力的战略支撑点,有了这个基地,孙权就能随时寻找机会攻击曹魏。

所以吕蒙的见解是高明的,在江北设立军事基地,无形中把双方共有的长江天险变成了自己独家拥有,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完全处于主动。

赤壁之战后吕蒙在年轻将领中进步得最快,尤其是鲁肃代替周瑜负责前线指挥以后,对吕蒙特别欣赏。据《三国志吕蒙传》介绍,鲁肃赶赴陆口上任时路过吕蒙的辖区,当时鲁肃对吕蒙还不完全了解,也不够重视(肃意尚轻蒙),但经过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二人在饮酒之间,吕蒙突然问鲁肃:“您接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采取什么战略以备不虞之需?”鲁肃没有多想,顺口说:“临时应变吧。”吕蒙显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他说:“现如今跟刘备虽然名为一家,但关羽实乃熊虎之人,哪能不预先制定好应对的策略?”

吕蒙于是向鲁肃提出了五项应急预案(因为肃画五策)。鲁肃听罢吃惊不小,再也不敢轻视吕蒙,他激动得越过坐席跳到吕蒙那边,拍着吕蒙的背说(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子明,我还不知道自己的才略原来比你差得这么多(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鲁肃于是跟吕蒙结为挚友,并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据《江表传》说,吕蒙开始并不喜欢读书,有一回孙权对他和另一个青年将领蒋钦说应该多读读书,这样有好处(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回答说军中事务繁忙,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于是耐心地给吕蒙上了一课,从自己的读书体会讲起,说明勤学的重要。这次谈话打动了吕蒙,改变了他对读书的看法,于是开始发愤向学,手不释卷,经过长期坚持和积累,学问居然超过了一些文人(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鲁肃跟吕蒙熟悉后,对他的进步感到不可思议,跟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有武力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回答:“一个人分别三天,就应该另眼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出处。

后来,鲁肃去世前向孙权推荐吕蒙接替自己,使吕蒙成为孙吴军队里继周瑜、鲁肃之后最重要的统帅。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主动态势让曹操不能坐视不管,就在孙权迁址于建业的次月,即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他亲率大军前来合肥,与孙权争夺长江天险。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