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阳谋高手

作者:纪连海

话说回来。明朝初年的这上百万的移民,除了极少数被安置在今京、津一带之外,绝大部分被安置在冀、鲁、豫、皖、苏等地。其中,河南人数最多,安置分布于106个县;山东人数略微次之,安置分布于92个县。

在有历史记载的18批次移民中,直接涉及山东的有2个批次,间接涉及山东的有3个批次。从记载的总户数推算,迁到山东的移民总数大约在12万~15万人。后来经过再次或重复播迁,安置山东的移民分布从92个县增加到了111个县,面积更加广泛,人口也有一定的增加。

明朝初年移民初期,移民大都安置在东昌府(今聊城)、临清一带,少部分经东昌向南到鲁西南(当时黄河在陇海铁路南,入海口在江苏临海、燕尾港之间,东昌到鲁西南并无黄河阻隔)。后来有一部分从东昌二次迁移到鲁西南,如济南府、兖州府、曹州(今菏泽)、归德(今河南商丘)等地。再后来移民向其他地区迁移,后又再次向青州、莱州胶东地区迁移。

现今鲁西南一带,约有半数村庄是明初移民建立的。例如:

滕县(今滕州),共有自然村1223个,其中属于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56·2%;

定陶,共有自然村1050个,明代建村388个,占37%;

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明代建村1606个,占57·9%;

郓城,共有自然村1388个,明代建村535个,占38·6%;

嘉祥,共有自然村782个,明代建村530个,比例高达67·8%;

……

明朝初年的移民,是从屯垦开始的,屯垦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不用解释,所谓民屯,一是从居民稠密地招募去外地垦荒,二是组织流民到指定地方垦荒,并把屯垦作为安置流民的重要手段。无论军屯、民屯,官府都给予优惠政策,种子、农具、牲畜,包括集中建房,老百姓称为“官屯”。至今鲁西还有很多“官屯”的名称存在。居民稠密地也有一些农民自愿去外地垦荒,官府也给予一定优惠,也可以集中建房,也叫“屯”,但与“官屯”有所区别。

后来的大批移民,由于大都是强制性的,官府财力拮据,就享受不到种种优惠了。官府仅给予一点儿盘缠,一点儿路上吃的口粮,一张迁民“凭照”,就成批押解、驱赶上路了。到了地点,随意指定,“同姓同宗”不得在一起,兄弟不得在一起。当地官府依照“凭照”登记入户,发给一点儿粮食做种子,发给一点儿钱购置农具,不管住房,只能自己择地搭建。那些移民的苦处可想而知。

山东的众多镇村就形成于这一时期,众多居民从晋、浙、苏、豫、皖(南直隶)等地迁入。刘统勋和刘墉的先祖也是在这个时期由老家江苏省徐州府砀山县搬到山东的!

由此看来,刘统勋和刘墉的祖籍是山东人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了?问题又出现了!认为刘统勋和刘墉的祖籍是山东人的人们当中,还有三种说法:日照说、诸城说、高密说。这三种说法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刘统勋和刘墉的先祖来到山东后,曾经先后三次迁徙,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区的缘故嘛!

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句,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的记载,率领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一支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的应该是刘思源——当然,根据我们的分析推测,这个记载是错误的——因为,它属于刘氏族人几百年以后的追记,是非常不准确的。

他们搬到了哪里呢?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逦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

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的刘氏众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当然,这在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你现在所看的《刘墉·阳谋高手》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刘墉·阳谋高手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