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佑宫秘笈载:袁崇焕勤王师抵蓟州。上弃蓟州南下,克玉田、三河、香河等三县,直达通州。十一月二十日,兵临北京。有意避开袁崇焕,不与之战,俘明太监二人,用反间计,纵其归。崇祯中计,囚袁崇焕,祖大寿怒而逃归宁远。

袁崇焕被亲兵抬至知州衙门,渐渐苏醒过来,头像要炸裂了似的,奇痛无比。他咬着牙,一声不吭,示意亲兵给他摁太阳穴。佘明德走过来,在他的上星、印堂、太阳、合谷等穴位下了十几根银针,针下去后,痛感渐渐减轻。

哨探的消息到了:皇太极率军直奔了通州。袁崇焕当即下令,命祖大寿立即率军尾随其后,紧紧盯住他,不能让他在京畿重地横冲直撞。副总兵周文郁却道:“都堂,末将以为我们应抄近道,在通州和北京之间布防,以阻挡金兵。尾随其后,岂不被动?”

“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但皇太极十分狡诈,常常是声东击西,且都是骑兵,行进速度极快,他既然能绕过山海关,就不能绕过通州?如果在通州一带设防,他甩开我们,却绕到京南、京西,就更不可收拾。”

周文郁听罢叹服,于是,祖大寿率众追了上去。

却说皇太极突然离开蓟州,直接南下,一战攻破京畿富县玉田,又是大有所获,然后直接向西再克三河县,稍事休整后,仍是直接南下,又克香河。一路上风驰电掣,席卷京郊。

袁崇焕见皇太极离京师越来越近,便不再尾随,转而直抵京城,于十一月十六日,抵达左安门,意在据城而守。他刚刚扎下营寨,皇太极的前锋亦随之到了。女真人前锋的紧跟,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金兵真的是袁崇焕引导来的。于是,京师一片哗然,人们对邵愈坚散布的谣言更加确信不疑。

崇祯接到御史高捷弹劾袁崇焕的奏章,大吃一惊:是呀,这个袁崇焕擅杀一品大员毛文龙,确有资敌之嫌,这等于解除了鞑子们的侧面之忧。皇太极千军万马离开沈阳,他真的不知道?这叫人如何能相信?如果知道,他纵敌入京,是何居心?朕视你为干城,你却如此负朕!令朕在臣工面前,在天下黎民面前,丢尽了脸。

但凭着直觉,他断定袁崇焕不会像高捷所说的那样,要谋反。这不可能,是危言耸听,他进士出身,位高权重,没有谋逆的缘由。也许是五年复辽的话说得大了些,想逼朕作城下之盟,你这是只顾自己脸面,不顾君父的脸面,陷君父于何地?实在是可恶之极。但眼下还得利用辽军,朕就先咽下这口气,日后再与你算账。各路勤王之师陆续赶到,已调任到大同的总兵官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之师,要求进城休整,崇祯立刻应承。而袁崇焕部想进城时,却遭到了拒绝。

袁崇焕的部下比起大同、宣府之兵不知要辛苦多少倍,连日来一直在急行军,一天行军里程最少不下一百一十里,已是真正的疲惫之师。如今,总算到了京城天子脚下,想入城休整一下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全军上下怨气冲天。袁崇焕已经听到了一些流言,只好拖着极度疲惫的身子到各营抚慰,平息将士们的情绪,将士们见都堂大人一失往日的英气,又黑又瘦,嘴唇尽是燎泡,声音嘶哑,说话十分困难,只有咽下这口气。

皇太极与众贝勒立马通州大运河岸,放眼南望,只见运河冰面如玉,在夕阳的映照下反射着银色的光芒。通州城内房屋密集,明朝漕运各衙门和治海各漕运局数十个,栉次鳞比。粮库、盐库,日杂库等仓储大库遍布城边。大概民众们都听说八旗兵并不侵害百姓,因此没有发生大规模逃亡现象。

皇太极带着几分感慨:“通州乃我先朝大金国所命之名,取漕运通济之意,此处为大运河之北端,江南漕运之终点,京城所需粮食物品都要通过此地转运,扼住了通州便扼住了北京命脉的一半。”

莽古尔泰道:“久闻通州繁华,今日一见,果然不假,这应是我们所攻州县中最富庶的一个。”

一句话提醒了皇太极,他急忙下令:“进入城中,只许夺取官仓,不得侵犯商贾。”

莽古尔泰道:“商贾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官商勾结,一路货色,也不能便宜了他们。”

皇太极道:“朕岂不知官商勾结,但两国相争,夺取官仓天经地义,倘伤及商贾,便会引起天下非议,不可因小失大。”

莽古尔泰心中一百个不情愿,但此时他已不敢和汗王争辩。

皇太极站在运河岸边,看着大军踏冰过河,冰面封冻,稍浅之处,有人马陷入河中。他对代善道:“二哥,人言袁崇焕知兵,朕看未必,他充其量不过是个能守之将而已。如此重镇岂能轻易弃之?如在此列阵,见吾军半渡击之,吾必不堪。他却跑到了北京城下,在那等着挨打,真是荒唐。”

你现在所看的《皇太极全传2·天聪汗》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皇太极全传2·天聪汗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