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国演义》中陶谦又哭又闹的场景相比,历史上陶谦只是在病重时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而已,而且这句话是否真的代表陶谦的真实想法,其实还是颇有疑问的。甚至,由于这是遗言,我们并不能肯定陶谦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但话说回来,如果陶谦没有让徐州,又是谁让的徐州?为何又要让给刘备?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综观历史记载,刘备接任徐州牧一职,是糜竺与陈登二人一手促成的。这两个人都是陶谦帐下徐州本籍的高级干部,糜竺为商贾,陈登为世家,属于有一定话语权、掌握一定人脉资源的阶层,或许这二人的所为,正是代表着大多数徐州中高阶人士的想法。

说穿了,这在东汉末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例如曹操的兖州刺史,也是靠陈宫一张妙口说服大多数兖州仕宦所换来的,只是当年曹操有击破黄巾军的大功在先,可以合理解释兖州仕宦的支持。而刘备到徐州后不要说胜仗,连力气都出得不多,为何徐州仕宦心甘情愿拱他上位?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当然刘备的仁德、义名,或是他的会做人,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笔者的解释则是:派系问题。

前面曾提到过,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史书上记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也因此陶谦麾下的主力,除了难以控制的泰山兵之外,就是他从故乡招募而来的丹阳兵。

相反的,徐州本地人士虽是徐州政权的核心干部,但却不曾见到有哪位徐州人士担任重要军职的记载。这种“文承徐州,武承丹阳”的权力结构,必然会带给徐州仕宦很大的不安。毕竟琅琊一地已被桀骜不驯的泰山诸将霸占,如果丹阳诸将也想画地为王,那整个徐州就要被这些外来者给把持了,这还得了?

这样的不安,在丹阳兵团总司令陶谦过世后增至最强,在缺少足够分量的本土军官的情况下,徐州人极需要一个有声望的武职人员接管徐州,以镇住丹阳兵将,而接任者最好不要再带入新的派系,威胁到徐州本地人的利益。

这样看来看去,好像也就只有为人低调、性格内向,甚至略显木讷的刘皇叔最适合了。

在撺掇刘备当徐州牧的整个过程中,陈登费的心思无疑是最多的。他出身于下邳陈家,是名门之后,当时他与刘备大约都是三十来岁的年纪,对于这个从平民阶层迅速蹿起的军人十分欣赏,他力劝刘备接管徐州。同时为应付之后可能面临的威胁,他也准备了后续的外交策略。

刘备刚一接手徐州,陈登立马便派人出使冀州,先对袁绍通报陶谦的死讯,然后表示:“为避免徐州一地为奸雄(应指袁术)所侵扰,使盟主大人忧虑,我们共同拥戴平原相刘备为宗主,使百姓有所依归。因现在时局混乱,刘使君不能解甲向您请示,谨以使者向盟主禀报知悉。”

这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外交公文,充分展示了陈登的政治水平和外交艺术。

陈登在公文中很明确地使用了“盟主”一词来称呼袁绍,便等于承认了袁绍在关东各诸侯间的领导地位。袁绍也顺势回礼,称刘备“弘雅有信义”,既然徐州百姓自愿拥戴,盟主我嘛,自然也是乐观其成的。

笔者看过不少评论文章,就袁绍对刘备的称赞大做文章,说什么连老对头都称赞刘备有信义,可见他的仁义指数有多高云云。

笔者倒不觉得袁绍说出的这五个字需要什么特别的解读,袁绍可能只是单纯想不到要怎么形容刘备而已。要说他“海内知名,家世显赫”,显然有点夸张;要说他“英武善战,雄姿杰出”,又想不到什么战绩可以当得起这样的称赞。既然没啥好说的,只好随口说一句“弘雅有信义”了。

陈登的这步棋下得很妙。事实上,袁绍眼下就算不乐观其成,也管不了徐州之事。他北边和公孙瓒打得正热闹,南边还要操心小老弟曹操和吕布的战事,压根儿抽不出手来管徐州的闲事。

你现在所看的《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