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公孙瓒杀刘虞,占据大部分幽州,并积极向冀州、青州等地扩展。

但是,此人打仗有一套,搞地方治理却不怎么行,尤其是用人上,他有一个奇怪的理论,即不重用品德高尚的人,而重用那些平庸无才之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对衣冠子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你给他富贵他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会感激你。”

受到公孙瓒重用的人有刘纬台、李移子、东何富等人,光看看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厉害的角色。公孙瓒跟他们结拜为兄弟,自己称老大。这几位完全符合公孙瓒的用人条件,其中刘纬台是算命的出身,李移子是布贩子,东何富是小商贩。

公孙瓒还重用太原郡人关靖。此人一贯严刑峻法虐待百姓,在公孙瓒面前一味逢迎拍马却没有什么才能。幽州被公孙瓒和他所亲信的这帮人弄得民怨沸腾,大家都思念刘虞,对公孙瓒颇有怨言。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趁机反抗公孙瓒,他们知道广阳郡人阎柔素来有很高声望,就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由阎柔出面征召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军队,加上汉人,组成联合军团,人数多达数万人,进攻公孙瓒所属的渔阳郡太守邹丹。

双方战于潞河(今朝白河)以北。邹丹不是对手,向公孙瓒求救。

公孙瓒不去救援,他的理论是,如果救援,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将领因为依赖援兵而不奋力战斗,如果不救,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斗志,奋力自救(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

看来公孙瓒的思维方式真有点与众不同。邹丹因为等不来救兵,被阎柔、鲜于辅等人所杀。以后,公孙瓒的手下遇到了邹丹这种情况,都知道公孙瓒不会来救他们,干脆投降。

鲜于辅等人也得到了袁绍的响应,袁绍命令义和刘虞之子刘和领兵北上,配合鲜于辅的行动。公孙瓒前后受敌,势力范围受到很大压缩。

如果袁绍一鼓作气,公孙瓒可能提前被消灭,但此时发生了臧洪事件,袁绍不得不抽调主力转入南线作战,公孙瓒得以喘息。

袁绍主力在东武阳城下被臧洪牵制达一年之久,袁军还未强大到能同时打赢两场大战,只好在此期间北线暂时转入守势。公孙瓒趁机将主力集结到易水一线,在此修筑了闻名于世的易水防线。易水位于幽州与冀州的交界处,由上游的卢水、雹水、顺水、徐水等河流交汇而成,这是条古老的河流,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时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使此河名扬天下。唐代骆宾王有一首诗《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公孙瓒此时被封为易侯,其封地易县位于易水之上。公孙瓒趁袁绍腾不出手来进攻自己的空档,以易县为中心,沿着易水大修军事工事。

公孙瓒在易水的北岸挖了十多重战壕,每隔一段又堆起五六丈高的土山,在土山上修起楼观,据《英雄记》所载,这种楼观数以千计,公孙瓒手下的将领分别居于这些楼观之内。

这其实就是由密网交织的交通壕所联结的碉堡群,这种碉堡被称为“京”。“京”是甲骨文里的象形字,即筑起的高丘,上面有耸起的尖端。

这上千个碉堡筑起了坚固的易水防线,其核心地带是公孙瓒亲自居住的易京,其下的土山高达十余丈,足有六七层楼高,在上面修有楼观,下面用铁门封死。公孙瓒居于楼上,楼里只有婢女和女官,有需要公孙瓒批阅的公文,都通过绳子吊上来,等批示完再用绳子吊下去。

公孙瓒在堡垒里囤积了三百万斛粮食,他告诉手下:“从前以为天下事可以挥手而定,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兵法上说‘百楼不攻’,现在我有上千座楼观(楼橹千重),等到这些粮食吃完,也就能把天下事弄明白了(足知天下之事矣)。”

公孙瓒引用的“百楼不攻”不知道出自哪部兵书,也许是公孙瓒个人的军事思想。汉代一斛合如今约一百三十五斤左右,三百万斛约合四亿斤、二十万吨,载重八吨的卡车要拉二万五千车。这么多的粮食不可能都囤积在公孙瓒住的易京一座碉堡里,可能是易水岸边上千座碉堡囤粮的总和。公孙瓒发明的易水防线与对传统的城池型防御工事完全不同,它更注重立体作战和协同作战,一改拒敌于城外的战法,把敌人放进来再打,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充足的粮食,待敌军进入碉堡网后四处出击,将其击败。

袁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终于将东武阳的臧洪解决了。等他缓过劲来重新审视北线战场时,吃惊地发现横亘在他眼前的是一道数百里长,从未见过、却牢不可破的超级防线。

袁绍试图展开进攻,却遭到了惨重打击,进攻的部队好不容易攻到堡垒下面,结果都被占据有利地形的敌军以弓箭、乱石等武器打得抬不起头来。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