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幽州,说说公孙瓒的事。

大约在曹操和于毒、眭固等人在东武阳、顿丘一带激战的同时,袁绍率冀州的主力部队向北移动,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公孙瓒率领的十分强悍的幽州兵团。

中平年间,公孙瓒在卢植、皇甫嵩等人麾下与黄巾军交战,因为作战勇猛、战功显赫,先后升为骑都尉、降虏校尉、中郎将等,成为帝国的高级军官,被封为都亭侯,率军驻扎在幽州北部一带,与黄巾余部张纯、乌桓首领丘力居作战。

公孙瓒天生是打仗的好手,他最擅长使用的是骑兵,最喜欢骑的是白马,他经常亲自带领几十个善于骑射的人,一律骑上白马,在战场上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杀伤力很大,他给这个突击队起了个名字,叫“白马义从”。

很快“白马义从”就成了公孙瓒的一个招牌,乌桓人提起来都害怕,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一看这个牌子好使,干脆把“白马义从”扩编,总兵力达到数千人,全部是骑兵。“白马义从”自此成为汉末驰骋在疆场上的一支铁军,所向披靡,很少打败仗。至于这支骑兵部队是不是全都骑白马,则有点可疑。因为白色的战马是比较难得的,找几十匹还行,一下子找几千匹,那是相当的困难。不过,要是真的能凑齐几千匹白马来,往阵前一列,不用开打,光那白花花的一片,就够晃人眼的。公孙瓒看来还懂点行为学,这个创意挺不错。

自从有了这支部队,公孙瓒实力大增,按照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看法,他成为帝国北部边界一带的实际控制者。但公孙瓒自己总觉得不爽,因为朝廷派刘虞来当幽州牧,成为公孙瓒的顶头上司。

刘虞跟公孙瓒的做法不一样,对少数民族主张怀柔。他到任以后就派使者到乌桓各部族那里晓以利害,丘力居等乌桓部族首领有感于刘虞的声名和诚意,纷纷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归附。

公孙瓒眼看刘虞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边境的事摆平了,心里充满嫉妒,他暗中派人搞破坏,挑拨朝廷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甚至不惜派兵在乌桓使者必经之路上埋伏,将使者杀害。但乌桓各族识破了其中真相,归意坚定,他们就是绕道也要跟刘虞保持联系。

边境问题解决后,刘虞上报朝廷要进行裁军,公孙瓒的部队包括步兵、骑兵在内被裁得只剩下一万来人,指挥部设在右北平郡。

公孙瓒郁闷坏了,敢情这个老头子很阴呀,看着慈眉善目,手段倒挺黑,以和平手段解决了边境问题,裁军就有了借口。说是裁军,其实就是削减公孙瓒的实力。

虽然公孙瓒很不满,但刘虞却获得了更高的威望,后来张纯被手下人王政杀死,把首级献给了刘虞。张角兄弟死后,张纯在黄巾军中的影响力最大。此次消灭张纯,对朝廷来说是一件大事,于是献帝专门派使臣来幽州,拜刘虞为太尉,后来又升为大司马,仍然兼任幽州牧。

公孙瓒因为助战有功,被任命为奋武将军。

公孙瓒心里很不服气,北部边界的和平是靠他出生入死打出来的,凭什么让刘虞坐享其成?但是慑于刘虞的巨大威望,公孙瓒也只好忍气吞声,待在右北平郡为帝国站岗。

如果放在和平年代,公孙瓒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偏偏现在是乱世,在乱世中偏偏恶人、强人更容易出头,公孙瓒的机会来了。

幽州的黄巾民变又起,为了镇压起义军,公孙瓒的队伍也得到扩充。在与青州黄巾军的东光之战中,他一次投入的兵力就达到两万多人,说明此时他的实力已迅速扩张,活动范围也很广。如此一来,他与刘虞的矛盾也更加尖锐了。

刘虞有个儿子叫刘和,此时在长安献帝刘协身边供职,都是老刘家的人,献帝对刘和很倚重,他派刘和逃出长安,到幽州找刘虞带兵来救驾。刘和路不熟,没有走河东郡,也没有走函谷关,而是走的武关道,奔南阳郡来了,结果进入袁术的防区,袁术将其扣留。

袁术扣下刘和,据说是想争功,不想把救驾的功劳让刘虞一个人分享。他给刘虞写了封信,让刘虞发兵做后援,自己为先锋,到长安救驾。刘虞接到袁术的信,想派兵去,公孙瓒劝他别去,因为袁术此人不可靠,派出去的人马可能有去无回,但刘虞不听。

公孙瓒一想不对劲,他说的话要是传到袁术那里,袁术肯定恨他。为此,他干脆比刘虞更积极,派他的堂弟公孙越率领一千多骑兵去南阳郡,一方面支援袁术,另一方面暗中挑拨刘虞跟袁术的关系。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