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眼中的“袁氏故吏”董卓,是个历史评价很差的人,就连一向温和委婉的陈寿,对他的评价也是:“凶狠残忍,暴虐不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坏蛋。”陈寿给《三国志》凡有纪和传的人都有一条评语,给董卓的这条,恐怕要列入恶人榜第一名了。

这个评语有点全盘否定的意思,不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说起来,董卓还为汉朝做过不少事,至少在他带兵来到洛阳之前,他对朝廷还是以贡献为主。他很早便参军,发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特长,帮助朝廷打羌人,虽然算不上(也不能称为)民族英雄,至少也是给朝廷守住了西大门,由于打仗勇猛,军衔节节高升。这绝不能引来嫉妒,这是人家玩命换来的。

后来他又帮助朝廷打黄巾军,虽然没什么战绩,但也没有误过大事。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他还有自知之明,把领导岗位让出来给更有能力的人,称不上高风亮节,也算有大局意识吧。不过他打起仗来有点私心,喜欢搞小山头,拉帮结派,关键时刻保存实力,不听长官调遣。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最后他连朝廷的命令也不好好执行,调他来中央工作他不来,让他到并州他开口就提条件。

综合以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这个人多坏,不是一个好同志但也不是一个大坏蛋。董卓在历史上的恶名,来自于他此后的所作所为。

这个同志有个毛病,喜欢自以为是,袁绍吃他的亏,就吃在这上面了。

按照袁绍的逻辑,凡是给他们袁家打过工的都是“袁氏故吏”,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听袁家人的招呼。这事放在别上身上行,放在董卓身上不好使。

如果袁绍的逻辑成立的话,董卓不仅是“袁氏故吏”,他还是“张氏故吏”(张奂、张温)、“种氏故吏”(种嵩)、“皇甫氏故吏”(皇甫规、皇甫嵩)……,都要董卓听招呼,董卓听得过来吗?何况,董卓压根也没打算听。

董卓只相信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他还相信实力。与凉州其他军阀不同,早年董卓曾被荐举到洛阳担任一些较低的文官职务,对朝廷内部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瞧不起那些满嘴经学仁义的士人,也不信任他们。

董卓要完成的是自我奋斗、自我救赎,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率领三千凉州精锐一路向东而来的董卓,与逃难中的少帝等人“不期而遇”,更加让董卓坚信这是天意。

八月二十八日清晨,惊惶了一夜的洛阳百官及民众,听说天子、陈留王一行平安无事即将返回城里的消息,都跑到北门外迎接。北门的正门是谷门,其大道两边都是人,以太傅袁隗为首的百官及民众在这里迎候天子归来。

他们没有看到天子的仪仗,看到的是穿戴着重甲的凉州铁骑,这些士兵与洛阳官民平时见到的北军和虎贲、羽林卫士不同,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冷血。

走在凉州骑兵最前面的是威风凛凛的董卓,此人有些胖,显得很壮硕。身后有三千甲士帮衬,更显得桀骜不驯。

站在路旁的袁绍看到这一情形,心头是不是掠过了某种不安?

天子被众人迎进了南宫,何太后受伤后也在南宫养伤。朝廷大事现在就要看太傅袁隗等人如何安排了。

主持国家大事,袁隗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已位极三公之上的上公,超越了同族中的前辈与同辈,足以在家族的光荣史上再续写更耀眼的一笔,他只想在这个岗位上光荣退休,整个社稷江山如何治理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他也许不知道,仅仅不到三年,他将以叛臣家属的名义被砍头,在袁氏几世几公的历史上他也是独一份的。

现在,好在有侄子袁绍支撑着,袁隗还算不太慌乱。袁绍好像早有主意,他请叔父出面召开一次会议,邀请公卿以及目前在洛阳的所有重要人物参加,包括董卓在内。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