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朱元璋现在是郭子兴手下最大的功臣,理应加官晋爵,专心倚任:现在郭子兴麾下四万军队,四分之三是朱元璋手创。然而,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奇怪,朱元璋功劳越大,郭子兴对他的感觉就越复杂。这个干女婿的能量实在出乎他的意料。这个小部下当初只带了二十四名亲兵出来开辟根据地,他还曾经担心是否会有去无回,让他干女儿守寡。做梦也想不到短短一年多,朱元璋就将三万训练有素的大军拱手奉上。而他经营了这么多年,才不过一万多人马。两人能力高下,岂不一目了然?

所谓功高震主,一支队伍中只能有一个核心,一个权威,一个效忠对象。朱元璋功劳太大,太得军心,郭子兴坐享朱元璋的经营成果,心里感觉不那么踏实。所以他迟迟不给朱元璋晋升,反而还不断找他的毛病。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也同样是心胸狭窄之辈,不想让这个干姐夫抢了自己的风头,一有机会就风言风语地挑拨几句。朱元璋的前部下中也有人看风头不对,在郭子兴面前挑拨离间,汇报朱元璋独立带兵时的种种过失。

郭子兴本来对朱元璋就不放心,再加上众口铄金,怎么看朱元璋怎么别扭,因此开始刻意打压朱元璋。他先是把朱元璋身边几个亲信的将校和幕僚全部调走,接着又剥夺了朱元璋的实际权力,“自是四方征讨总兵之权”,朱元璋“皆不得与”,年纪轻轻就退居二线了。关系最恶化的时候,郭子兴甚至因为一言不和,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让他出门,全靠妻子马氏几次偷偷给他送吃的。有一次马氏将刚刚烤熟的烙饼揣在怀里给他送去,把胸口烫红了一大块。这块疤痕,使得朱元璋后来对这个结发妻子终生保持尊重。

虽然是自己手创的军队,但一旦交出兵权,朱元璋发现自己居然一无所有。朱元璋当然气愤,当然郁闷,但以他对人情世故的通透,他一下子就看透郭子兴的内心。虽然有自己练出的三万士兵做后盾,朱元璋并不想和郭子兴闹翻。因为农民的宗法意识是根深蒂固的,他朱元璋再能干,也是郭子兴的女婿和部下。以下犯上,以小反大,不管他多么有能力,也会立刻为千夫所指,人心丧尽。以他的资历、年龄、地位,他还是必须得依靠郭子兴。

朱元璋知道怎么赢回郭子兴的信任。郭子兴对他越过分,他就越加恭顺谨慎。都说女婿是半子,他这个干女婿却把自己完全摆到孝子的位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朱元璋任打任骂,从不发一句怨言。你越是怀疑我,我越是对你忠心耿耿,你不让我管事,我就老老实实在家里替你管家。你让我带小队出征,我就拼命打仗,一往无前。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郭子兴一家上下都感觉对不住朱元璋。

郭子兴也感觉不用朱元璋,自己做事总不大顺手。其他人出的主意,总不如朱元璋高明,判断事情,总没有朱元璋清楚。加上左右亲信也开始为朱元璋说好话,几个月后,他终于消除了对朱元璋的怀疑,重新加以任用。朱元璋再度成为郭子兴手下最有发言权的将领,郭子兴大事小情,多都以朱元璋的意见为转移。

以前屈居人下,现在却成了四万大军的统帅,又连续击退了元军几次进攻,郭子兴志得意满,动了称王的念头。当初他毁家起兵,孤注一掷,为的就是搏一个称孤道寡。如今自立一方,何不过一把南面称王的瘾呢?部下闻听他有此意,也纷纷赞同。

只有朱元璋立马提出反对意见:“滁州无险可守,非称王之地,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孤城加上周围几个乡镇。称了王,只得了一个虚名,却树大招风,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势必集重兵前来进攻,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朱元璋反复劝谕,郭子兴听后沉默不语,不过称王的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从这个结果看,朱元璋实际上又成为了这支军队的主心骨。

确实,当时郭子兴的四万多军队,只困守滁州一城,占地有限,粮食也非常紧张。不但称王不现实,生存都面临危机。朱元璋建议郭子兴南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扩大势力:“困守孤城,诚非计。今欲谋所向,惟和阳可图。”

朱元璋还为郭子兴策划了攻取和州的具体方略,他说,和州虽然“城小”,但防守坚固,“可以计取,难以力胜”。可以用诈城之策,攻取此城。史书记载朱元璋的原话是:

向攻民寨时,得兵衣号二,其文曰“庐州路义兵”,今拟制三千,选勇敢士,椎结、左衣衽,衣青衣,腹背悬之,佯为彼兵,以四橐驮(骆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和阳兵见之必纳。因以绛衣兵(当时红巾军皆着红色服装)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候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趋,破之必矣。

也就是说,以前在攻打地主武装时,缴获了两张号牌,叫“庐州路义兵”。不如按这个样子仿制三千个,派三千精兵,穿上地主武装的服装,胸前背后缝上这个号牌,伪装成乡团,带着四匹骆驼,装上奖赏物资,号称是庐州地主武装派使者来犒赏和州军队。再派一万人尾随其后,等前队入城后内外夹击,必能一举而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郭子兴采用这个计策,顺利袭取了和州,统治范围扩大了一倍。论功行赏,他升任朱元璋为统率和州兵马的总兵官。换句话说,朱元璋一夜之间成了郭军之中的第二号人物。

虽然是凭借赫赫战功升到此位,但是其他总兵官中许多人却对此心怀怨言。原因当然是朱元璋年纪轻、资历浅,蹿升太快、太得宠。他们仗着是郭子兴的老部下,又比朱元璋年长许多,在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朱元璋经常指挥不动。特别是郭子兴的妻弟,攻取和州的张天佑,看到总兵官的职位没有给他而是给了出谋划策的朱元璋,更是暗自不服。每次总兵官集体议事时,因朱元璋位列总兵官之首,所以理所当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那些老资格的军官因此大为不惬,在背后飞短流长,说什么朱元璋是靠着“娇客”(女婿)的身份蹿上去的,说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个好老婆。

朱元璋以他极高的天分,在以术驭人方面,做了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叫小兵把会议大厅的椅子撤了,换上长凳。这样在开会时,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选自己的座位。

第二天,朱元璋有意迟到,进会场一看,诸将果然都老实不客气,那时以右为尊,他们把右手都坐满了,留给他最左面一个位置。朱元璋一句话没说就坐下了。开会了,讨论军事问题,排在右首的人先发言。这些大老粗吭哧半天,也说不出几句有水平的话。最后一个轮到朱元璋,他侃侃而谈,分析得入情入理,大家听了,不得不点头称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去办了。这样的情景出现几次后,再开会时,大家都自觉把右手的位置给他留出来了。朱元璋的威信就这样彻底树立起来了。

你现在所看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