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

作者:江湖闲乐生

这里说的狼,也就是被称作蛮、夷、戎、狄的华夏周边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其实与华夏同源,他们之所以被称谓区隔开,不是因为血统和DNA,而是生活文化方式,只有坚定地遵从周礼周文化,才是华夏正统。

文化有区别没关系,求同存异嘛。问题是现在这些狼,趁着春秋乱世政局动荡,屡次侵入中原,严重威胁了华夏民族的安全。当初西周覆灭,就是西北犬戎民族作祟。后来,犬戎族被诸侯赶跑,北方另外一支山戎民族(也就是后来东胡、鲜卑族的祖先,当时生活在今天河北省东部一带)又崛起了,他们比犬戎更强大,也更凶悍,诸夏中位置靠北的燕、邢、曹、齐、鲁等国均深受其苦,却又都拿他们没什么好办法。可以说,山戎就是悬在诸夏头上的一柄利剑,不把它连根拔去,不仅天下永远得不到安宁,恐怕就连华夏文化,都有可能因此而断绝。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界四大古文明,除了中国,其他三个都消亡了,且都亡于比他们更落后的文明。

按道理,这个时候周天子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率领诸侯驱逐外虏,保卫家园。但是很可惜,现在的周天子实在很疲弱很不争气,他既没有这颗勇敢的心,也没有能力办成这件大事儿。所以理所当然,历史选择了天下首任霸主齐桓公,代替周天子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面对历史的选择,齐桓公毫无惧色地站了出来,仰天长啸,振臂高呼,他决定远征千里,独入险境,力驱群狼,为诸夏除此大患,将“中国不绝若线”的危局彻底扭转。这,也就是他称霸天下大战略的另外一半——攘夷!

在齐桓公看来,诸夏之间交相攻伐,说到底还只是“人民内部矛盾”,一家人再怎么闹腾,也不过床头打架床尾和而已。但异族侵我中原,这却是诸侯们共同的大敌,大家必须团结起来同御外虏才对。

整个春秋时代,齐桓公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就是它的主旋律,如果有哪一天这四个字变得不合时宜了,那么就表示春秋已经进入了战国。

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侵入燕国,燕国国君燕庄公抵挡不住,赶紧向齐桓公哭诉求救。

燕国的先祖燕召公奭,与齐国的先祖姜太公,鲁国的先祖周公旦,都是辅佐周王室灭商的重臣,拥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只是由于燕国离中原太过偏远(都城蓟,位于今天北京一带),所以大家很多年没有交流了,但燕国毕竟是华夏血脉、周室宗亲,于情于理于义,齐桓公都必须前去救援。

于是,在这一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济水之畔进行了一次非正式高端会晤,商讨救燕事宜。然而鲁庄公最终因为畏惧道路险远而没有出兵,齐桓公乃单独率军前往,实为捍卫华夏之第一壮举。

正如鲁人所言:“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矣。”齐桓公此去伐戎,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其实凶多吉少,然而,他还是必须得去。

霸主不是那么好当的,他必须大义凛然,不畏艰险,带好头,领好路,这样才能成为诸侯表率。

齐军在第二年的春天出发,大军一路向北,历经险阻,终于来到燕国都城临易(即今天河北雄县,由于山戎入侵,燕国在三十多年前从蓟城南迁至此)。面对齐桓公的强力战车部队,山戎步兵不堪一击,纷纷退却,没多会儿的工夫就逃了个无影无踪。

在北京平原地带,步兵是永远打不过装甲战车部队的,所以山戎部队决定逃回北方山区,借助有利地形,再与齐军周旋。

现在怎么办,至此而返吗?也许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齐桓公不这么认为,山戎一触即逃,实力并未受损,恐怕齐军一走,他们又会卷土重来,到时候燕国又危险了。

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断然决定,继续北征,把山戎彻底打趴下,为燕国永除大患。

燕庄公感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急人之难,什么叫做华夏大义,什么叫做伟大的国际救援主义精神。

于是,齐国大军在临易稍作休整,然后继续往北进兵,以最快的速度杀至山戎第一大本营令支城(今河北迁安县西)。

你现在所看的《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