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操盘手吴三桂

作者:施锋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的时候,他在各地还有许多旧部。这些重要的力量,他自然不会放过。除了耿藩、尚藩、孙延龄等,还有两个重量级人物,分别是王辅臣和张勇。

王辅臣现在是陕西提督,驻守平凉(甘肃平凉)。张勇则是甘肃提督,驻守甘州(甘肃张掖)。其中王辅臣和吴三桂的个人关系更亲密些。云南援剿右营标下听用官汪士荣原为王辅臣部下,所以吴三桂就派他为特使,携带两封亲笔信和任命札二道,从间道赴平凉,都交给王辅臣,让他将其中的一封信和委任札转交张勇。

王辅臣、张勇可谓吴三桂布置在西北的两颗棋子。一旦他们响应,便可造成南北夹击清廷之势,具有深远的政治与军事意义。王与张手握重兵,其麾下部队有“西北狼”的别称。王与张驻防的地方,皆属战略要地和边防重镇。平凉为陕西与甘肃两省的适中之地。自明以来,山西、陕西向称京师“右臂”,与山海关外的辽东称为“左臂”,形成两个对应的战略区。王、张二人,足可以一举控制西北,而出平凉,举足便可进入陕、山,迅速逼近北京,从而对清廷构成巨大威胁。

此外王、张的兵力,又足以牵制住清军大批部队,让吴三桂在南方可以从容应战。而在东南沿海又有耿精忠的牵制,可谓东西、南北四面夹击。

吴三桂觉得,自己对这二人是有恩的,只要自己起兵,他们必然会响应。但事实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吴三桂有恩于他们,无非就是功名利禄。为什么会对他们这么好?那是将来用得着他们。但知道这两人好用的,不仅仅是吴三桂。精明不输于他的康熙帝,也同样会对王、张二人施以恩宠,而且只会给的更多。

王辅臣三年前,在京准备赴平凉上任时,康熙帝对他说:“朕真想把你留在朝中,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非你去不可。”特命钦天监为他选择一个好日子动身,日期选在年内,而时已近年底,康熙帝又说:“行期已近,朕舍不得你走。上元节就到了,你陪朕看过灯后再走。”又命钦天监再选择上元节后的吉日。

到临行这一天,康熙帝接见王辅臣,说了不少暖人心的话,又给了不少赏赐。御座前有条蟠龙豹尾枪,康熙帝指着枪说:“此枪是先帝留给朕的。朕每次外出,必将此枪列于马前,为的是不忘先帝。你是先帝之臣,朕是先帝之子。他物不足珍贵,唯把此枪赐给你。你持此枪往镇平凉,见此枪就如见到朕,朕想到留给你的这支枪就如见到你一样。”这话说的,把王辅臣感动得一塌糊涂,拜伏于地,痛哭流涕,久久不起,说:“圣恩深重,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

这么说王辅臣,他是爱康熙胜过爱吴三桂?如果您有这样的想法,请允许笔者批评您一声:幼稚!要知道吴三桂也同样说过类似感人的话,王辅臣也同样做过如此痛哭流涕感恩状。

王辅臣爱谁?他最爱的是他自己!吴三桂与康熙也一样!

这年头历史剧拍的像言情片,历史人物之间拍的像“断背”,各位千万不要中毒。历史中的大佬哪个都不简单!

王辅臣收了书信,先让汪士荣休息,然后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好想了几天。要论功名利禄,朝廷自然是给的更多,跟吴三桂一起干,将来胜利了,无非也就是达到现在这个标准,况且其中还有许多风险。如今老吴在南方倒是风生水起,这南中国,原本就是清廷靠汉人打下的,吴的兴旺,倒也不算奇怪。而北中国,吴未必就能玩的转。想来想去,他觉得和吴做买卖没什么前途。于是命人捆了汪士荣,连同信札,让儿子王继贞押解前往北京。

康熙十三年二月初,王继贞到了北京,面见康熙汇报,并把吴三桂的信札一并献上。康熙帝很高兴,连夸了他们父子忠心耿耿,随后将汪士荣处死。并指示兵部:

陕西提督王辅臣,久历戍行,劳绩素著,近举首反贼吴三桂所送伪劄,遣子奏闻,坚守臣节,益见忠贞,朕心深为嘉悦,前已有旨,事平之日,从优议叙。今应即行加恩,以彰激劝。

当即授给王辅臣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职,授其子王继贞为大理寺少卿。

论做人,王辅臣这事做得不算漂亮,因为这事还牵扯到张勇。他没有和其通气,便向朝廷上奏。虽然也没有害张勇,但功劳却全是王的,让张失去一个表忠心的机会。

当然论做官,这事王辅臣做得漂亮。因为他并不知道张勇对这事的态度,与张勇通气,人情上倒是不缺,却给王自己带来风险。朝廷耳目众多,如果此事不直接向朝廷汇报,而是先跟张商量,这不是心怀不轨嘛?无论张勇选择站哪一边,他王辅臣都会很被动。张勇若为邀功,先向朝廷上奏,王辅臣的处境就会更危险。退一万步讲,即使归顺吴三桂,他张勇先给吴三桂打小报告,说你举棋不定,为这事还跟我商量,你说吴三桂会怎么想?

嘿嘿,做官与做人的标准竟然不一致!

你现在所看的《历史操盘手吴三桂》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历史操盘手吴三桂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