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生命中最后的五六年里,即建安二十年(215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内外形势一直很严峻,内部发生了曹丕与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斗争,给曹魏政权造成了严重内伤,同时严才、耿纪、吉本、魏讽等人接二连三发动谋反事件,使曹操困顿不已。

毕竟这时候曹操已六十多岁了,在那个时代可以绝对归为老年人了。

从外部来说,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曹魏在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战场同时受攻,除了侥幸得到汉中郡外,这几年里对外战事实在没有什么成绩可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魏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受到了新的威胁。

先是这一年的四月,活跃在代郡、上谷郡一带的乌桓部落首领无臣氐等发动叛乱,所幸的是,曹操派儿子曹彰率军前去讨伐,取得了胜利,叛乱被平息,这件事前面已经作过交代。

紧接着到了十月份,中线的襄阳、宛县方向突然出了问题,负责守卫宛县的部将侯音发动叛乱,让曹操吃惊不小。

曹魏的中线战场本来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江陵,但是赤壁之战后在周瑜、刘备的夹击下无法留守,最后放弃了;第二道是襄阳,这里是刘表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处在南阳郡和南郡交界处,一直由曹仁负责把守;第三道是南阳郡的治所宛县,这里是襄阳的后方,也是许县的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侯音发动叛乱,一般认为与刘备在荆州部署有关。

据《曹瞒传》记载,当时“曹统区”内赋税徭役很重,人民普遍不满。侯音利用社会上的这种反叛情绪,与驻守在荆州的关羽暗中联合,劫持了曹操任命的南阳郡太守东里衮(东里是复姓),带领南阳郡官民造反。据《三国志庞德传》记载,参加叛乱的还有一个叫卫开的人。

东里衮手下的郡政府人事处处长(郡功曹)叫宗子卿,前去劝说侯音道:“将军顺应民心以举大事,大家无不跟随,不过将军把太守抓起来没有丝毫用处,反倒落个坏名声,不如把他放了(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我和将军您齐心协力共守宛县,等曹操援军到时关羽将军的大军也会到来。”

侯音想想有道理,就把东里衮给放了,哪知这是宗子卿的计策,东里衮脱险后宗子卿也逃出宛县与其会合。集合忠诚于曹魏的官民与侯音对抗,等待曹军到来。

据《楚国先贤传》记载,宗子卿和东里衮一块逃出宛县后,侯音派骑兵追赶,追了十里地才追上。侯音的人开始射箭,宗子卿身中七箭(被七创),被追兵围住。宗子卿对追兵说:“侯音大逆不道,曹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大家都是善良的人,平时也没有做过恶,应当好好想想,还应该不应该跟着侯音走(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现在死了,是忠君为国,不会有任何遗憾!”

宗子卿越说越激动,以至于仰天号哭,声泪俱下。这些追兵过去也都是曹营军官,跟东里太守、宗处长很熟,现在看到宗处长如此壮烈,无不感动,于是把东里太守放了。没有多久,宗子卿因伤势过重而死。

这时,曹操派来的援军也赶到了,带兵的是曹仁。据《三国志庞德传》记载,同行的还有曹操从汉中收降的立义将军庞德。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潼关之战后,曹仁就以征南将军、假节的名义屯守在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今湖北襄樊),负责整个中线的战事。

但是,曹仁这一次却不是从樊城来的,而是从几百里外的扬州刺史部居巢。

就在去年,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从合肥方向撤军后,吸取前面几次的教训,留下二十六个军的重兵屯驻在合肥西南方向的居巢,对孙吴的濡须口基地形成压制。这二十六个军分别由夏侯、曹仁和张辽指挥,曹仁就是那个时候由樊城抽调到居巢的。

现在看来这个部署很有问题,曹操为了加强东线战场的力量而抽调了中线战场的曹仁部,使中线空虚,给关羽壮大实力提供了机会。侯音胆敢发动叛乱,与此不无关系。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孙权虽然也很强大,但他表面上已经向曹操称臣,说明孙吴的战略重心已经悄悄在调整,快速膨胀的关羽正在成为孙吴的头号敌人,曹操对此显然没有足够的敏锐感。

曹操已经老了,反应不再像之前那么敏捷。他住在铜雀台上,当上了魏公又称魏王,内部不断发生谋反事件,儿子之间又闹争斗,这些事已经够他心累的了,忽略了对手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非常危险的。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