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下)

作者:柯云路

太阳早已下山了,卢小龙领着犁地耙地的人牵着牛扛着犁往村里走。刘堡村生产大队共有一百六七十户人家,六七百口人,下面分着两个生产小队,经过半年多的实干,他被选为第一生产小队的队长,两个副队长是贫下中农,会计和库房保管现在也由知识青年担任,现在,第一生产小队整个在卢小龙的领导下,第二生产小队的会计和保管也换成了知识青年。北京来的学生大公无私的实干精神已经在当地农民中获得一致公认,这也是卢小龙领着三十个知识青年干出来的成果,现在,下地干活在他眼里有了新的意义。

河滩地里的麦子刚刚收过,没犁过的还留着一行行麦茬,犁过的已经平整疏松地铺在那里,像褐色的地毯,匀匀的看着很舒服。快到村边时,他们将缰绳在牛脖子上一绕,放开手,十几头黄牛都加快步子向着村里的饲养棚小跑起来,牛儿饥了渴了,不然他们这会儿还不会收工。前面坡上,一层层梯田里种着秋庄稼,大多是玉米,绿绿的已经没膝盖高,锄地的人还没有收工,远远地看到卢小龙领着犁地的人回来,一个黑瘦的中年农民放下锄冲卢小龙摆了摆手,指了指面前的玉米地,嚷了一声:“我们锄完这一片再收工。”几十个人都直起腰从玉米地里往这边看,冲他嚷的黑瘦农民是副队长根喜,卢小龙一指村边的打麦场,回了一声嚷:“我去场上招呼一下。”犁地耙地的都是些中老年农民,村里干活的把式,卢小龙放他们先回家歇去了,自己却拐了个弯,来到村边的打麦场。

打麦场上,另一个副队长来福正领着人干活,看到卢小龙过来,他满场吆喝的嗓门更大了。刘堡村按照几百年来的规矩,将割下的麦子一捆捆扎好,肩挑、牛驮、车拉运到打麦场,先在四边堆成麦垛,上边苫上草席,以防阴天下雨,而后,抓紧每一个晴天打麦子。

他们将一垛麦子扒开,漫铺在场上,松松的有一尺多厚,人拉着几个石碾子碾场。碾子不轻不重地在麦草上一遍又一遍碾过,松软的麦草就轧实了。这时,人们便拿着木叉将麦草挑起抖松,麦穗里的麦粒哗哗地漏在地上,抖松的麦草又厚厚地铺在场上,再碾、再抖。最后,麦穗上的麦粒都碾落了,鹅毛管一样的麦杆也都碾瘪了,就把碾过的麦草用木杈叉起来,在场边垛成麦草垛。这些碾过的麦草再用铡刀铡成寸长,就成为牛马的饲料了。

卢小龙也操起一把木杈,木杈很大,有三四个大木齿,像弯弯的牛犄角一样,贴地滑滑地往前一叉,将厚厚一层被碾实的麦草挑起来抖松,撂下来,抖上两三叉,面前就成一大堆蓬松的麦草,再一叉把它们叉起来,挑到一边。这是最后一碾了,草是草,麦粒是麦粒了,踏着地上厚厚一层滚滚的麦粒十分舒服。二十来个人一人一把木杈,从四面将场上碾过的麦草挑起来,抖尽麦粒后,往场边草草地一堆,就有几个老头拿着大扫帚弯着腰将场上的麦粒归成一堆,麦粒由大面积收成小面积,由薄变厚。一个老头把扫帚换成了平头木锨,将寸厚的麦粒往一起堆,拿扫帚的老头跟在后面继续扫着木锨撮过的地方,又有几把木锨、一把大扫帚围上去,将麦粒集中成堆。这一伙都是些上年纪的农民,小伙子们在另一边开始将碾过的麦草堆垛。

他们先用麦草在地上铺出一个直径丈许的正圆,然后,四面八方的木杈将麦草送上去,三四个小伙子站在上面用脚踩,也用木杈整理着,没多一会儿,麦垛像个大圆塔一样越堆越高,上面三四个小伙子站在塔顶上,更认真地在上边将一层层麦草铺好踩实,下边的人不断将麦草挑上去,同时有人围着麦垛将那些露头的麦草一把把揪出来,用木杈四周拍打着麦垛,麦垛要垛得实,垛得光,才能在风吹雨打中存得住。麦垛更高了,上边的小伙子纷纷跳下来,只剩一个人在上面收顶,这时,麦垛几乎有三人高了。用木杈往上挑麦草,要有力气,有技术,像在深沟中挖土往上抛一样,将木杈猛地挑到头顶最高处,麦草沿着惯性飞上垛顶,上面的小伙子用手接住,然后铺着理着,用脚踩着,在顶部收成蓑笠帽一样的椎形,苫上草席,用绳子绑扎住。这时,上面的小伙子拍拍手,周围的人便用蓬松的麦草给他堆个堆,他先把木杈扔下来,然后高兴地呼喊着纵身一跳,陷落在蓬松的麦草堆中。

天黑了,场上已经亮了几盏电灯,几个扬场的把式开始扬场。垛麦草的人拍打着身上的衣服,抓紧时间回家吃饭。吃完饭回来,扬场的也就扬完了,再接着摊场、碾场、收场、垛垛。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正是阴历五月,接连晴上一些天,把场上的活干完,全年一半的收成就入库了,那时,老天爷再稳稳地下起雨来,把秋庄稼浇个透,种地的人这一年就多少能够将肚子填个半饱。

卢小龙又操起一把木锨加入扬场的行列。当生产队长,第一要带头苦干,第二要会干,第三要会派活,第四要分配公平。他现在是一边学一边干,带着人去犁地,他就跟着学犁地、耙地;带着人在打麦场上,他就一心操练场上的活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学,农村的活都不难。金灿灿的麦粒像一脉小山东西顺在打麦场的南边,就着不大不小的南风,用木掀铲起一铲麦粒,扬到空中,麦粒在空中呈扇形扬开,风把里边的灰土、麦壳都飞飞扬扬地往北吹了,沉甸甸的麦粒便成东西一条线齐齐地落在地上。卢小龙这两天已经掌握了扬场的要领,操起木锨就有琢磨技术和表现技术的热情。那一扬,要把木锨中的麦粒尽可能扬开,出来的扇形迎着风垂直于地面,才能让风将麦壳和土吹净,同时麦粒齐齐地东西一线落在地上。干得起劲时,就只需一掀一掀往空中扬,头都不抬,只见麦粒刷刷刷地落成一条线,眼睛的余光可以瞅见灰土、麦壳飘飘而走。听见周围几个农民笑呵呵地说:“队长这两下,已经像个老把式了。”他便嘿嘿一笑,继续和对面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你一下我一下地扬着,一口气将一堆小麦扬了一遍。

抬头擦着额上的汗,看一下场上,灰土和麦壳薄薄地铺了一层,这边扬好的麦粒又成了东西走向的一脉小山。用大扫帚将这脉小山边上扫干净,再迎着南风扬第二遍,这一次就彻底扬净了。越是轻的东西飘得越远,麦粒最重落得最近。麦粒和麦粒重量也有差别,越迎风落得近的,麦粒越饱满,要留麦种,就要贴着迎风的一面将一部分麦粒先收起来,不留麦种,就当下将扬好的麦粒堆成一堆,一边堆一边也就混匀了。然后,张开一个个麻袋,簸箕木锨一起上,装个满,扎上麻袋口,两个人用木杠抬起一杆大秤,用秤钩挂住麻袋,挑起来一个个过秤,当保管的、当会计的、当队长的一一记了数。小伙子们蹲下身将一个个麻袋上到肩背上,低着头将它们扛到麦场旁边的库房里。等麦子都打完了,派出马车将公粮送到县里一交,剩下的麦子一部分分给本队社员,留作种子的小麦就拉到村里的另一个库房里锁起来,这夏收的一件大活就算了结。

这边麦子刚收好,那边吃完饭的人们又都来了,操起了木杈将没有碾过的麦垛拆开,很快抖松铺满一场。卢小龙这才和几个扬场的农民一起回村吃饭。进了村,各回各家,卢小龙在返回知青点前,决定先到刘堡村的机磨房和油坊看一看。

刘堡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下分两个生产小队,实行两级核算。一年农业的收支都是小队的事,只有机磨房、油坊是大队所有,也是大队的主要经济基础。过去多少年内,机磨房和油坊是全村农民意见最大的地方,总是账目不清,现在,都换成了知识青年掌管,也成了卢小龙要操心的地方了。卢小龙现在管着两摊事:一摊,是生产小队的事;又一摊,就是知识青年集体。三十个人一半对一半地分在了两个生产小队,不少人在生产小队里担任了职务,又有人到了大队机磨房、油坊;然而,三十个人还是一个大家庭,用他们的话讲:“对外实行社会主义,对内实行共产主义。”每个人在村里各挣各的工分,最后都交到知青点,每个人在队里分的粮油也都如数交到知青灶上。他现在管着的这个“大家庭”在村里已经很有势力了,用村里人的话讲,他现在管着半个刘堡村。带着这样的感觉,他不仅觉得自己是第一生产小队的当家人,对整个刘堡大队似乎也有当一点家的意思。

机磨房亮着灯,几台磨面机正在隆隆地转着,本村外村来磨玉米、磨麦子的农民都守着自己的粮食袋,按规矩排着队。知识青年中的大个子高伟民,现在负责着机磨房,他一脸粉白地从粉尘飞扬的机器旁走过来,扯着大嗓门对卢小龙说:“今天活多,我晚点回灶上吃饭。”卢小龙点点头,看见他又在忙着张罗一台台机器,和一个个加工粮食的农民捂着耳朵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说着话。一袋玉米打开,高伟民拿在手里看看,觉得够干燥,可以加工,便撂到大磅秤上称出分量,然后倒入磨面机的进料斗里,机器哐啷哐啷地运转着,将黄澄澄的玉米面徐徐吐了出来,农民在另一头张着口袋接着。这边面吐完了,那边玉米皮收到另一个袋里,农民有钱,就按斤数交钱,没钱,就把玉米皮留下,充作加工费了。一袋麦子拿来,也是抓起来看一看,太湿的便拒绝加工,够干了,过了秤,也倒到磨面机进料斗里,然后问你要什么粉?全麦粉,就白面麸子一出到底,100斤还是100斤;要出九0粉,就是100斤麦子磨出90斤面,收10斤麦麸;要出八七粉,就是城里人现在吃的标准粉;要出八一粉,100斤麦子出81斤白面,收19斤麸子,就是城里人吃的富强面。磨完了,也是有钱交钱,没钱扣一定数量的麸子充加工费。高伟民带着一个小个子的知识青年照顾着三台磨面机,过秤,算账,收钱,收麸子,忙得不可开交。卢小龙看了一下磨房里外排着队的几十个男女老少,便出了机磨房。一离开粉尘飞扬、轰隆声震耳的机磨房,呼吸一下舒畅了,头脑也十分清醒。

机磨房旁边就是油坊,主要给刘堡村和周围几个村的生产队加工棉花籽。摘下来的棉花被机器轧过,棉花就是棉花,棉花籽就是棉花籽了,棉花籽在火上蒸热,压榨成饼,出来的就是棉籽油,这是这带农村主要的食用油。油坊里灯光灰暗,油气腾腾,一进去就湿热呛人,憋得人喘不上气来,七八个青壮年都只穿着短裤衩,裸着上身,一身汗水地在昏暗中忙碌着。一个叫何广平的男知青在这里负责,他走过来冲卢小龙敦厚地笑笑。他个子挺高挺壮,却是小孩面孔,像是学生在学校看到家长来看望自己一样,很高兴,特别想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卢小龙每次来这里,都能体会到一点当家长的愉快。何广平在蒸气腾腾的昏暗中指着油坊,介绍着这几天榨油的情况。大蒸炉呼呼地烧着旺火,榨油的程序在一派近乎原始的劳动中进行着。卢小龙早已熟悉这里的程序,每次来,他都要在蒸气腾腾的油坊中烤一会儿,他要表示对知青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特别关心,把三十个人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他嘱咐着:“早点完事,就回去吃饭休息。”这等于是对何广平废寝忘食的劳动态度给予了最好的肯定。

从油坊出来,好像从蒸笼里钻出来一样,一股小风迎面吹来,山村里炎热的夏天显得近乎凉爽了。他正在往回走着,一声招呼,月光下遇到刘堡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仁鑫了。

这是一个高颧骨尖下巴的矮瘦小伙子,在县城中学读过几年书,后来给公社书记当了几年通讯员,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了造反派,这几年回村当大队支书了。他显得很亲热又稍有些不自然地对卢小龙笑笑,说道:“还没吃吧?又来看他们了?”

卢小龙点点头,极力淡化着自己来看望的意义,说道:“有事没事转一圈,催他们吃个饭。”

刘仁鑫眨着一双挺聪明的三角眼点头说道:“你们这个知青点搞得好,全县哪个村的知青点都不如你们。”卢小龙平和地一笑,说道:“我们就是心齐点呗。”

刘仁鑫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背起手来,多少有点像在公社当过干部的样子,说道:“齐心就了不得。”他一边说一边左右挪动着脚步,似乎要踩平脚下这段不平的坡路,同时左右打量着过往的农民。

你现在所看的《芙蓉国(下)》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芙蓉国(下)在线阅读!